复工第一天,减员500人?
当被人误读的消息被传遍网络,引发超过2亿次阅读的舆论风波,董事长在想什么?“围城之下,直播58天”今日课堂,张继学老师带来了他的7个创业反思,详解危机中自己的自救方法,与你分享。
“新潮是创业试错中留存下来的幸运儿。活下去,就是企业能做的最大贡献。”
分享人| 张继学 新潮传媒董事长
坦诚讲,这次出来发声,我有些矛盾。
2月10号复工第一天,我们在公司晨会上宣布了优化500名员工的消息,立刻在外界引起轩然大波。舆论铺天盖地,网络上有2.2亿人次阅读这则新闻,对我们打击非常大。
面对这一切,应该冷处理还是客观面对?思考许久,我想,我还是应该选择跟大家说些真话。
首先,对于这次裁员风波给社会造成的困扰,我想真诚地道歉。后来,我们开会重新评估这件事,认为应该要尽量少优化人。这是特殊时刻,创业者要和国家主旋律站在一起。
但其实,我们没有大量减员,这是外界的误读。我们只是在做合理的部门调整和271考核,每年度都做,但这次人员优化时间不对,正好赶在疫情非常时期,显得相对敏感。
也有很多人问我,是不是在装穷?为什么一方面说账上还有近10亿现金,另一方面又说要"自救"?
其实正常情况下,新潮今年能活得很好,今年的收入目标是26-30亿元。但是疫情来之后,客户对广告投放的需求急剧下降。如果没有收入,新潮账上的钱只能撑6个月。
给大家算笔账:一个月的广告位租金就要花1亿元左右,工资4000多万。六个月的资金储备对我们这样一个还没盈利的企业来说,是非常危险的。所以我们必须全方位降低成本,努力活下去。
我想,越是面临危机,我们越要清醒和反思,才能找到应对之策。所以,除了这次对裁员风波的反思,我还梳理了创业以来新潮经历过的所有大坑,和大家分享。
反思新潮:
7个坑,让我们损失超过10个亿
创业7年来,新潮已经用掉了40多亿钱,遇到过无数多的坑,只不过这次新冠危机来的更意外、更大一些。总结来说,我的反思有7点:
▍坑一:又好又快的发展,可能就是伪命题。
互联网上半场的时候,随着风口大家都能起来。但是到了下半场,又好又快的发展就成了伪命题。企业比拼的不是创意,也不是风口,而是战略能力和组织能力。最终的胜利,都是成本和效率的胜利。
反思:新潮为了快,至少浪费了10亿。比如,我们太追求快,在半年时间里就从1000多人扩张到5000多人,但效率和意义呢?没有经过很好的评估。
▍坑二:不要盲目追求最大规模
互联网下半场,没有最大规模,只有有效规模。互联网上半场的打法是,规模经济有边际成本,规模越大,边际成本越低,竞争力就越强。但是到了互联网下半场,有效规模更重要。因为有效规模意味着你可以去整合资源,形成平台性发展模式。
有效规模前提下,得区域者得天下,地方的就是全国的,民族的就是世界的。要用压强原则,提高你的基数市场的产品占有力,将区域市场的一定模式建成熟,然后再形成根据地,再复制。
反思:回过头去看,新潮一开始就为了规模铺了100个城市,步子明显偏大,匹配的管理能力和团队能力却没跟上速度,造成了一些损失。
▍坑三:人才梯队建的太慢了
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梯队,不是你融了多少钱。如果人才梯队没长出来,组织能力没长出来,你融再多的钱都会费掉。
反思:新潮的干部运营体系建的太慢了,直到去年下半年才真正把组织干部运营体系建的七七八八。
其实回过头说,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股东背景,我们也有可能像其他创业企业一样出问题。从这个角度说,新潮可以说是这一场创业试错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幸运儿。
▍坑四:招干部是自己的事,放手会带来灾难性后果
ceo才是第一人力资源官,放手下去招干部,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因为人才有吸引力法则,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,二流人才吸引三流人才,三流人才只能吸引不入流的人才。
所以马云招的前台成了副总裁,而我们的部门干部招的人,能力往往有天花板。
反思:我招人,或者说我们创业公司的ceo招人,花的时间远远不够。
▍坑五:没有监督,就没有放权
特别是拿到几亿现金的创业公司,和我们一样的创业公司,要注意监督体系的建立。稻盛和夫说,要保护干部不犯错,有时候人犯错就是一念之差。
反思:我们不能把人想坏,但是也不能把人想好。应该用制度制造雷锋,并且不让雷锋吃亏,这才对。
▍坑六:眼里不能只有对手
我们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竞争对手怎么做,我就怎么反击。李善友教授教我们说,与其更好,不如不同。一定要和竞争对手差异化,这叫定位理论。
企业死亡的第一因是行业遭遇技术的非连续性。第二因,就是组织管理和成本和效率。所以说企业既要抓住存量市场,让现有的业务延迟衰缓。同时,也要创新的增量市场,开拓第二曲线。
反思:如果眼中装满对手,其实你就在失去自我。在第一条曲线上,你是很难超过在位企业的。只有在第二条曲线上创新,去满足客户的需求,才可能跳出来。
▍坑七:创始人要管住嘴
这一点很难,因为创始人都是故事大王。陈春花教授给了我一个告诫,说一个在企业内部讲话多的老板,公司一般都做不大。领导要少讲,多让下属讲。如果领导要讲,就在公司外去讲,讲资源整合,讲销售。
而且现在信息很发达,人人都是自媒体,不管是在内部讲还是在微信朋友圈讲,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呈堂证供。这几天新潮的危机,就是因为我们在开晨会的时候言论被漏出去了,带来了2点几亿的阅读量,打击太大了。
今天我出来发声,实际上就在补这个课,反思祸从口出。
反思完过去,回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这个大危机:新冠病毒。
这次裁员风波之后,很多朋友发微信关心我,新潮究竟能不能活下去?
在春节期间,我闲的无聊,正好规划2020年的打法,就拉了一个群,出了一个题目叫《假如我是ceo,如何带领新潮走出困境》,总共收到了大概100多条建议。最后我们把最大公约数的8条拎了出来:
一、高管带头降薪20%,危机期间不拿绩效工资;
二、用绩效管理,271优化不合格员工,且2、3、4月全员不拿绩效工资;
三、对公司岗位价值重新评估,做好人岗匹配和薪酬设计工作,做到内部公正性和外部竞争度相结合,不养闲人和懒人;
四、调整组织结构,缩小大区管理半经,进一步扁平化管理,节省人力物力;
五、主动和物业公司勾通,减免部分广告位租金和办公室租金;
六、严控行政办公费、差旅费、销售费用,多用在线沟通解决问题;
七、重新讨论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,将价值观融入员工行为和企业行为中并考核,坚持客户第一,为客户创造价值;
八、领导们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冲到客户一线,实行全员营销。
其实对所有受影响的企业,我认为活着比什么都重要,里子比面子更重要。我不是成功企业家,只是一个还活着的创业企业家,只能分享创业企业的自救措施。
我的偶像是稻盛和夫,整个新潮都崇尚稻盛哲学,学了七年。我想推荐稻盛先生写的《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》,其中提到了这么几个自救措施:
第一,全员营销。
萧条时期,全体员工都应成为推销员。这样的做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一般来说,企业内部,生产和销售往往是一种对立的关系,销售不好时会怪生产部门没有制造出好产品,而生产部门又会怪销售部门没有营销能力,大家就互相扯皮。
但由于全员营销,让设计人员、生产人员也了解了销售的辛苦,这个时候就很好沟通。通过全员营销,大家就会产生一种协同感,即便是最尖端的技术企业,卖东西、销售产品仍然是企业的生存根本。
第二,彻底节约费用,包括结构性的节约。
萧条时期,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。我们也是,我们的广告都打半折了,眼看着订单数量减少,价格降低,怎么办?就必然要缩减大量的成本。
稻盛先生说,萧条时期是企业彻底节省成本的唯一机会,因为这个时候你最容易和员工达成共识,而一个企业最大的成本就是达成共识。
第三,开发新产品。
平时公司上上下下都很忙,各部门在一起静下来做研究的时候少。现在,大家每天在线讨论产品要讨论七八个小时,为什么?闲得慌。
大家的心情都停下来了,更有机会去创新一些新的事情,开发部门、技术部门、营销部门、市场调研部门一起积极参与,形成开发新产品的氛围。
第四,保证生产效率。
一个企业最怕的就是组织懈怠,一旦员工松懈下来,想恢复战斗力要很长时间。
所以在疫情期间,一定要考虑怎么设计制度、培训员工,不能让他闲着,一旦闲下来就容易懈怠。
第五,pg电子游戏的文化和员工关系建设。
平时,员工和老板彼此都可以说一些冠冕堂皇、甚至效忠于企业的话。但是一旦形势严峻,就很难说了。这时候,企业正好可以借机挑出一批忠诚有担当的干部委以重用。
话说回来,现在有一种风气,只要你减员降薪,就是无良老板。员工永远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,实际上到了这种时候,企业家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,因为企业要活下去,比员工活下去难得多。
所以,至少要给企业家一个在不被道德绑架的情况下,和员工谈判的资格,不能一调薪就骂,道德绑架。
这次新潮遇到的减员降薪的舆论风波,网络带来了2.2亿人次的阅读,对新潮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。幸好我们一直学习稻盛文化,上下沟通非常顺畅。
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,人心热了企业自然就会好。
尽管业务现在急剧下降,但是我相信疫情过了之后,我们仍然面临大好的机遇。如果要问我,新潮活下去的可能性有多高?我想,是99%。
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新潮,我觉得我们肯定能活下去,因为有这几点:
第一,社区媒体数字化革命正在进行。5g和物联网会重新定义这个行业。每次技术变革都伴随着新企业的崛起,我们在技术领域已经有大量和充分准备。
第二,社区已成为消费的触点,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;
第三,新潮在社区的布局已经相当深厚,已在全国近百个城市拥有60万部电梯智慧屏;
第四,我们有一群经验丰富的创业团队,经历过三轮金融危机,在危机面前会比较理性;
第五,我们有百度、京东、58、顾家家居、欧普照明、红星美凯龙等实力雄厚的股东,具备再融资能力。
第六,我们已经走到了第七年,有4000多员工,20多亿营收,2万多客户的认可,行业的绝对第二,市场基础已经有了。
最后,我想说,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时候,不是看它裁了多少人,而是看它现在正在养活多少人。活着,就是我们能为社会做的最大贡献。
相信经济复苏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,好企业更容易成于萧条,其中也一定包括新潮。(完)